在江蘇常熟高新區東南街道東南世紀華庭小區,社區工作人員通過智慧社區基層社區治理平臺,可直接查詢重點人員是否管控期間離開小區等信息,大大減少了基層的摸排工作量;
當有異常體溫人員進入貴州貴陽白云泉湖智慧社區,攝像頭會智能分析預警,并立即播報“異常體溫請復查”,社區入口值班人員會立即進行排查,并且將事件原因與處理結果反饋至智慧社區云平臺。
……
在當前較為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下,各地近年來建設的智慧社區,在居民信息統計、人員車輛出入、健康監測、信息發布、疫情趨勢分析研判、遠程醫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智慧社區在助力社區治理方面的能力,在今后將繼續被重視。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智慧社區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
民政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意見》對于指導各地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集約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服務智慧化、智能化水平,讓社區更加和諧有序、服務更有溫度,不斷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智慧社區建設已明確時間表
何先躍是安徽省銅陵市都市嘉園小區的保安,曾經讓他頗感無奈的高空拋物問題,隨著城市超腦的上線而得到解決。
“高空拋物隱蔽性強、危險性高,不僅深深困擾著小區居民,也一直挑戰著保安的安全保障能力。現在,我們有了城市超腦這個‘火眼金睛’,可以利用視頻圖像分析技術,實現對樓宇外立面的全面
監控,第一時間發現高空拋物情況,并鎖定拋物家庭。可以說,智慧社區讓小區安全盡在掌握。”何先躍說。
智慧社區是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區各類服務資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社區治理新形態。
當今,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服務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等文件,都對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多個政策的推動下,智慧社區建設正在進入“快車道”。
《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構建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社區治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方便群眾辦事。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積極行動。
河北建設居民小區智慧安防,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大力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內蒙古通過開展“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打造試點,建設全國基層治理數據庫,推動基層治理數據資源按需共享、有序開放……近年來,31個省(區、市)均在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步伐。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社區減負
城鄉基層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在疫情防控中,社區工作人員承擔排查核對居民信息、發布疫情防控動態信息、對社區環境進行消殺、給居民配送物資等大量工作任務。
為了減輕社區工作人員負擔,多地加快了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的建設。例如,自今年3月以來,吉林省延邊州延吉市建工街道長青社區通過企業微信平臺開展重點地區來(返)延人員排查,發布全員核酸檢測、防控政策宣傳、隔離人員管控等工作,“一對一”推送信息5萬余條次,大大提高了工作質效。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社區減負,正是智慧社區建設要實現的重要目的。
對此,《意見》從三個方面對為社區減負提出明確要求:精簡應用系統,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以設區的市為單位,大幅度優化精簡部署在社區的業務應用系統,整合功能相對單一、相近或重復的辦公類、管理類、學習類等App。歸并數據錄入,大幅減少工作臺賬報表,制定社區信息共享清單,完善統一采集、統一制表、統一報送機制,加快建立標準統一、動態管理的社區數據資源體系。推動數據共享,為社區信息賦能,完善鄉鎮(街道)與部門政務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機制,根據服務群眾需要向社區開放數據資源,提高基于高頻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建議,在基層智慧治理中推廣應用數字化勞動力,讓智慧助手為基層工作者減負,幫助他們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更好服務市民群眾,“建議以全國范圍內人口多、密度大的區縣級基層社區為一期試點,逐步讓數字化勞動力融入基層智慧治理模式”。
消除數字鴻溝老年人共享智治
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但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如何消除數字鴻溝,讓老年人共享信息化成果,是智慧社區建設必須回應并解決的重大問題。
對此,《意見》從四個方面作出規定:強化數字技能教育培訓服務,助力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共享智慧生活,消除數字鴻溝。加強社區信息交流無障礙建設,充分考慮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需求和使用習慣,提供適老化和無障礙服務。要求醫療、社保、民政生活繳費等高頻服務事項,應保留線下辦理渠道,推廣“一站式”服務,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便捷服務。積極擴展數字化支撐下的線下服務功能,支持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專業化、特色化、個性化服務。
“數字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管理更加高效,但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信息化服務的操作門檻讓老年人望而興嘆,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
劉慶峰建議,在智慧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對老年人關愛能力,運用智能預警模型,實現對老年人的“7×24小時”閉環安全守護,助力老年人更近距離地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享受更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探索利用綜合智能服務平臺,從老年人剛需入手,在安全保障、健康管理、隨身監護、生活服務、情感關懷等多場景,為老年人構筑立體化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